入世十年 中國金融業改革開放步伐加快
作者:六豐財務113 11-04 16:16
“以前乘公交車總要倒騰幾站,到公主墳附近才能找到一家銀行網點,現在下了樓就是銀行網點,建行、交行、農商行,幾家銀行還扎堆開,隨便選;以前銀行業務辦理都得排長隊,現在去銀行,不僅個人理財有人專門接待,還提供茶水、雨傘、咨詢等貼心服務;以前我們哪知道要買什么保險啊,現在車險、壽險、意外險,我家都買了;以前我想也沒想過我還會去炒股、買基金啥的,現在我還經常到網上的股民群里、基民群里去聊天,看看大家都在買什么股票和基金……”說起和自己生活沾邊的金融大小事兒,家住北京萬年花城的黃秀英阿姨就像打開了話匣子。入世10年,是中國金融業不斷深化改革、加快開放進程的10年,而這些,如今都點點滴滴化為百姓生活中對“變化”的細微感受。
入世10年來,中國金融業逐步履行對外開放的承諾,改革開放步伐更加堅定,金融業總資產大幅增長,資本實力、資產質量和經營效益不斷提高,金融機構已從單一走向多元,形成多種形式并存、功能互補、協調發展的多樣化體系,金融產品不斷豐富,金融工具不斷創新,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服務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與此同時,我國現代金融宏觀調控體系日臻完善,金融監管日新月異,金融理念、金融技術不斷更新。我國金融業經受住了本輪國際金融危機的考驗,并在改革中迸發出了蓬勃生機。
“走出去”和“引進來”碩果喜人
10年來,我國銀行業完成了主要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交行、建行、中行、工行先后實現上市融資。在全球10大銀行中,過去很難看到中國商業銀行的身影,現在中國工商銀行等中資銀行已成排行榜上的常客。中國銀行業總資產也由10年前的17萬億元,增加到現在的超過百萬億元,并且越來越多的銀行、證券、保險機構受到國際資本青睞,成功引入戰略投資者。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資金互助組織的建立和發展,邁出了銀行業對內開放的重要一步。2006年11月16日,國務院發布《外資銀行管理條例》,根據入世承諾,12月11日人民幣業務全面向外資銀行開放。2007年4月,外資銀行獲準在國內設立法人機構,花旗、匯豐、渣打、東亞首批4家外資法人銀行正式開業。同時,國內銀行的競爭和風險意識提高,內部風險管理機制逐步建立,金融機構產品創新加快,銀行業中間業務收入占比不斷擴大。
2002年12月,我國開始實行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邁出了資本市場融入全球化的第一步。在借鑒國際資本市場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我國資本市場呈現加速發展態勢。2001年底,我國境內上市公司只有1160家,上市公司總市值不到4.4萬億元,如今我國資本市場不僅總市值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體現出了多層次特征。
中國入世談判最艱難的部分是保險業,人們把外資保險看作是“狼”,中資保險看作是“羊”。2004年12月11日,中國保險業結束入世過渡期,率先在金融領域實現了全面對外開放。今天,名列《財富》500強中的40多家境外保險公司大多數已進入中國保險市場,中資保險公司在市場競爭中獲得了絕對優勢。
與此同時,中國大步走向世界,在積極利用外資的同時,加大了對外投資步伐。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的規模,由2001年的469億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147億美元。10年間,累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7595億美元,居發展中國家首位。而10年前,中國對外投資不到10億美元,10年間,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長超40%,2010年達688億美元,居世界第五位。
10年來,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進程也在加快。目前,人民幣已經實現經常項目可兌換和資本項目的部分可兌換,2005年7月21日,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極大地提升了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增強,與國際主要貨幣之間匯率聯動關系明顯。2011年1月13日,央行發布《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規定,凡獲準開展境外直接投資的境內企業均可以人民幣進行境外直接投資,此舉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的開放。
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不斷完善
10年來,為更好地與國際接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我國金融宏觀調控手段也在不斷創新和完善。2003年,央行票據開始常規發行并成為實現貨幣政策調控目標的重要工具。在積極開展公開市場對沖操作的同時,人民銀行發揮存款準備金工具凍結程度深、主動性強的特點,根據流動性的動態變化,通過存款準備金率多次進行小幅度調整,有效對沖流動性。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實施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逐步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基礎上,2004年10月利率市場化改革實現了“存款利率管上限、貸款利率管下限”的階段性目標。其后,我國開始著手培育貨幣市場基準利率體系,逐步擴大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浮彈性等,利率市場化改革邁出重大步伐。#p#分頁標題#e#
入世10年,也是我國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建立金融風險識別、預警和控制體系,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要時間段。2003年4月28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掛牌履行職責,力推中國銀行業改革闖關。到同年10月,36個省級派出機構全部成立。至此,我國“一行三會”分業監管體系得以健全。入世后,在金融業務國際化、綜合化、全能化的趨勢下,“一行三會”金融監管體系的確立以及協調機制的完善,更便于金融機構綜合經營、混業經營,打通三大市場之間的通道,對于防范金融風險發揮了重要作用。
先進理念和技術“生根發芽”
入世不僅意味外國金融業進入中國市場,更重要的是隨之而來的先進金融理念、金融技術、市場經驗和優質服務,從資金、客戶、人才等各方面與國內銀行開展競爭,這使得中國金融業面臨很大的壓力。10年間,在激烈殘酷的市場競爭中,中國金融業不斷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的金融理論和運作經驗。
積極按照國際金融業經營管理的基本原則和慣例來規范運作。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始按照國際慣例建立符合巴塞爾協議要求分類制度,嚴格控制資產風險;嘗試引進國際知名會計師事務所,按照國際標準對經營運行進行審計并對外公布;目前,正在穩步推進新巴塞爾協議監管標準的落實和實施。
此外,不斷加快金融創新和金融產品研發,活躍金融市場交易,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和效率。如2005年我國開始了資產證券化的嘗試,這對改善銀行經營管理、發展資本市場、提高金融系統穩定性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這10年間,我國金融工具創新速度逐步加快,新的金融工具不斷涌現,大大豐富了金融市場上金融商品的種類。同時,還通過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形成電子化、自動化、現代化的金融服務系統,提高金融現代化水平。這些舉措使中國金融業在短短幾年間面貌煥然一新,有效地提高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中國金融業“維穩”作用凸顯
隨著中國金融業的加快發展,中國金融為促進國際金融體系發展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早在10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就展現出一個金融大國的風范,維護了東亞、東南亞乃至整個亞洲的經濟秩序,為亞洲乃至世界金融的穩定、恢復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8年,一場來勢洶洶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嚴峻挑戰,中國及時調整了宏觀經濟政策,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臺了旨在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計劃。在國際金融業屢遭重創、不少老牌知名金融機構紛紛“倒塌”之時,中國金融業卻以自身的穩健發展態勢,在保障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同時,也為全球經濟發展和穩定作出了貢獻。
當前,世界經濟再一次面臨“二次探底”嚴峻考驗時,中國金融繼續保持穩定運行,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運行平穩,市場穩定,國際收支狀況不斷得以改善,這不僅維護了中國市場的穩定,也提振了亞洲乃至世界的信心。
入世10年,中國金融業走過了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快,整體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大提升。中國金融,有理由期待下一個10年。
入世10年來,中國金融業逐步履行對外開放的承諾,改革開放步伐更加堅定,金融業總資產大幅增長,資本實力、資產質量和經營效益不斷提高,金融機構已從單一走向多元,形成多種形式并存、功能互補、協調發展的多樣化體系,金融產品不斷豐富,金融工具不斷創新,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服務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與此同時,我國現代金融宏觀調控體系日臻完善,金融監管日新月異,金融理念、金融技術不斷更新。我國金融業經受住了本輪國際金融危機的考驗,并在改革中迸發出了蓬勃生機。
“走出去”和“引進來”碩果喜人
10年來,我國銀行業完成了主要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交行、建行、中行、工行先后實現上市融資。在全球10大銀行中,過去很難看到中國商業銀行的身影,現在中國工商銀行等中資銀行已成排行榜上的常客。中國銀行業總資產也由10年前的17萬億元,增加到現在的超過百萬億元,并且越來越多的銀行、證券、保險機構受到國際資本青睞,成功引入戰略投資者。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資金互助組織的建立和發展,邁出了銀行業對內開放的重要一步。2006年11月16日,國務院發布《外資銀行管理條例》,根據入世承諾,12月11日人民幣業務全面向外資銀行開放。2007年4月,外資銀行獲準在國內設立法人機構,花旗、匯豐、渣打、東亞首批4家外資法人銀行正式開業。同時,國內銀行的競爭和風險意識提高,內部風險管理機制逐步建立,金融機構產品創新加快,銀行業中間業務收入占比不斷擴大。
2002年12月,我國開始實行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邁出了資本市場融入全球化的第一步。在借鑒國際資本市場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我國資本市場呈現加速發展態勢。2001年底,我國境內上市公司只有1160家,上市公司總市值不到4.4萬億元,如今我國資本市場不僅總市值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體現出了多層次特征。
中國入世談判最艱難的部分是保險業,人們把外資保險看作是“狼”,中資保險看作是“羊”。2004年12月11日,中國保險業結束入世過渡期,率先在金融領域實現了全面對外開放。今天,名列《財富》500強中的40多家境外保險公司大多數已進入中國保險市場,中資保險公司在市場競爭中獲得了絕對優勢。
與此同時,中國大步走向世界,在積極利用外資的同時,加大了對外投資步伐。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的規模,由2001年的469億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147億美元。10年間,累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7595億美元,居發展中國家首位。而10年前,中國對外投資不到10億美元,10年間,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長超40%,2010年達688億美元,居世界第五位。
10年來,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進程也在加快。目前,人民幣已經實現經常項目可兌換和資本項目的部分可兌換,2005年7月21日,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極大地提升了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增強,與國際主要貨幣之間匯率聯動關系明顯。2011年1月13日,央行發布《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規定,凡獲準開展境外直接投資的境內企業均可以人民幣進行境外直接投資,此舉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的開放。
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不斷完善
10年來,為更好地與國際接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我國金融宏觀調控手段也在不斷創新和完善。2003年,央行票據開始常規發行并成為實現貨幣政策調控目標的重要工具。在積極開展公開市場對沖操作的同時,人民銀行發揮存款準備金工具凍結程度深、主動性強的特點,根據流動性的動態變化,通過存款準備金率多次進行小幅度調整,有效對沖流動性。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實施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逐步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基礎上,2004年10月利率市場化改革實現了“存款利率管上限、貸款利率管下限”的階段性目標。其后,我國開始著手培育貨幣市場基準利率體系,逐步擴大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浮彈性等,利率市場化改革邁出重大步伐。#p#分頁標題#e#
入世10年,也是我國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建立金融風險識別、預警和控制體系,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要時間段。2003年4月28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掛牌履行職責,力推中國銀行業改革闖關。到同年10月,36個省級派出機構全部成立。至此,我國“一行三會”分業監管體系得以健全。入世后,在金融業務國際化、綜合化、全能化的趨勢下,“一行三會”金融監管體系的確立以及協調機制的完善,更便于金融機構綜合經營、混業經營,打通三大市場之間的通道,對于防范金融風險發揮了重要作用。
先進理念和技術“生根發芽”
入世不僅意味外國金融業進入中國市場,更重要的是隨之而來的先進金融理念、金融技術、市場經驗和優質服務,從資金、客戶、人才等各方面與國內銀行開展競爭,這使得中國金融業面臨很大的壓力。10年間,在激烈殘酷的市場競爭中,中國金融業不斷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的金融理論和運作經驗。
積極按照國際金融業經營管理的基本原則和慣例來規范運作。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始按照國際慣例建立符合巴塞爾協議要求分類制度,嚴格控制資產風險;嘗試引進國際知名會計師事務所,按照國際標準對經營運行進行審計并對外公布;目前,正在穩步推進新巴塞爾協議監管標準的落實和實施。
此外,不斷加快金融創新和金融產品研發,活躍金融市場交易,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和效率。如2005年我國開始了資產證券化的嘗試,這對改善銀行經營管理、發展資本市場、提高金融系統穩定性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這10年間,我國金融工具創新速度逐步加快,新的金融工具不斷涌現,大大豐富了金融市場上金融商品的種類。同時,還通過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形成電子化、自動化、現代化的金融服務系統,提高金融現代化水平。這些舉措使中國金融業在短短幾年間面貌煥然一新,有效地提高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中國金融業“維穩”作用凸顯
隨著中國金融業的加快發展,中國金融為促進國際金融體系發展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早在10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就展現出一個金融大國的風范,維護了東亞、東南亞乃至整個亞洲的經濟秩序,為亞洲乃至世界金融的穩定、恢復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8年,一場來勢洶洶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嚴峻挑戰,中國及時調整了宏觀經濟政策,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臺了旨在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計劃。在國際金融業屢遭重創、不少老牌知名金融機構紛紛“倒塌”之時,中國金融業卻以自身的穩健發展態勢,在保障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同時,也為全球經濟發展和穩定作出了貢獻。
當前,世界經濟再一次面臨“二次探底”嚴峻考驗時,中國金融繼續保持穩定運行,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運行平穩,市場穩定,國際收支狀況不斷得以改善,這不僅維護了中國市場的穩定,也提振了亞洲乃至世界的信心。
入世10年,中國金融業走過了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快,整體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大提升。中國金融,有理由期待下一個10年。
分享:
上一篇:成品油調價窗口12月5日開啟
瀏覽排行 最新發布
- 01衛生部:研究血液制品 ...2019-11-04
- 02中國人民銀行發放61 ...2019-11-04
- 03民政部擬規定基金會重 ...2019-11-04
- 04應健全保障房建設投融 ...2019-11-04
- 05全國金融工作會議1月 ...2019-11-04
- 06陶瑞芝:鼓勵央企向上 ...2019-11-04
- 07半月談:把脈2012 ...2019-11-04
- 08上海市房管局副局長龐 ...2019-11-04
- 09通用航空業補貼即將落 ...2019-11-04
- 01資產審計之銀行存款收 ...2019-11-04
- 02資產審計之審查現金收 ...2019-11-04
- 03資產增減變動審計2019-11-04
- 04溫家寶元旦到湖南看望 ...2019-11-04
- 05北京今年將試點家具以 ...2019-11-04
- 062012年經濟領域新 ...2019-11-04
- 07北京市屬國企2011 ...2019-11-04
- 08生肖郵票帶動整體郵市 ...2019-11-04
- 09非美貨幣上漲金價高位 ...2019-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