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把脈2012年中國經濟大勢
作者:六豐財務350 11-04 16:11
內容摘要:“從(2011年)10月份開始,海外訂單驟降,而內銷受房地產調控影響越來越明顯,2012年企業的經營壓力會很大。”中國民企500強、室內裝飾材料供應商浙江德華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行政部主任翁天方告訴記者。
在復雜局面里“穩中求進”
2011年已成歷史,在國際金融危機再掀波瀾、國內經濟運行遭遇新挑戰的復雜局面中,中國經濟總體上保持了良好發展。
2012年正待開創,中國經濟將在這一年面臨怎樣的國內外環境?應該怎樣應對?會呈現出怎樣的發展態勢?
內外環境更加復雜嚴峻,但經濟基本面未變
“從(2011年)10月份開始,海外訂單驟降,而內銷受房地產調控影響越來越明顯,2012年企業的經營壓力會很大。”中國民企500強、室內裝飾材料供應商浙江德華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行政部主任翁天方告訴記者。
國內部分企業在2011年遭遇的經營難題,已經預示了2012年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環境。
“2012年經濟形勢異常復雜嚴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判斷,受歐美債務危機沖擊,世界經濟風險很大;中國出口增速將明顯降低,內需彌補外需任務艱巨。
入世十年的中國經濟,已與世界經濟融為一體。國際金融危機仍在持續發展,這是發達國家金融財政體制、發展模式等深層次矛盾長期積累的爆發,解決起來需要相當的時間。
“從2012年開始,也許要延續5到10年,全球經濟是低迷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預計。
聯合國日前發布的報告預測,2012年發達經濟體經濟將陷入泥潭,新興經濟體也無法獨善其身,全球經濟正在“二次衰退”的懸崖邊上“蹣跚前行”。報告把對2012年世界經濟增速的預計從半年前的3.6%下調到2.6%。
對于世界第二大出口國中國而言,將在較長時期面臨嚴峻的外部環境。從內部環境看,2012年中國經濟發展也面臨新情況新問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概括為:需求增長存在下行壓力,物價上漲壓力仍然較大,節能減排形勢十分嚴峻,一些領域風險隱患逐步顯現。
專家分析認為,要素成本持續上升、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制約了未來投資的增長。而汽車、住房消費將低速增長,新的消費熱點一時難以形成。成本推動的價格上漲呈長期化趨勢,加之全球流動性充裕,通脹壓力依然較大。部分在建項目資金緊張,實體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扶持。
然而,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并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對于這一點,應當保持堅定的信心。
“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我國仍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運行的基本面是好的,進一步發展具備不少有利條件。”張平認為。
穩政策穩增長穩物價,“穩”是基礎
“現在用工成本越來越高,工人招不滿,我們7條生產線只有4條半在開工。希望政策上能給企業發展更多幫扶,給企業吃顆‘定心丸’。”臺灣麥斯集團南寧鞋業項目負責人張元亨說。
面對復雜嚴峻環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穩中求進”作為2012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總基調。會議指出,穩,就是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基本穩定,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在國內外經濟形勢不發生根本性大變化的情況下,不對宏觀政策做大的方向性調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說,2011年中國經濟運行總體良好,沒有必要在2012年對政策進行方向性調整。
經濟學界普遍預計,2011年中國經濟增速將略高于9%,而一度快速上漲的居民消費價格(CPI)也轉為回落,這些都為2012年中國經濟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12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把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諧更好地結合起來。
“2011年增速下滑是主動調控的結果,但也不能忽視世界經濟低迷對經濟下滑影響的可能在加劇。所以2012年要‘穩增長’,但還沒有到‘保增長’的階段。”楊偉民分析認為。
2012年的中國經濟,面臨著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物價上漲壓力并存的雙重壓力,決策更加需要統籌協調。
“物價回穩的基礎不是很牢固,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依然存在,所以貨幣政策不能轉向寬松,但可針對中小企業的困難進行預調微調,同時更多發揮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院副院長王一鳴分析道。#p#分頁標題#e#
最近一段時期以來,一系列鼓勵金融機構向小微企業貸款、降低小微企業稅負的政策措施密集出臺,增值稅擴圍試點2012年在上海開展。日前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更是傳來消息,2012年將對小微企業實施所得稅優惠政策。
多數經濟學家和機構對2012年中國經濟增速的預計高于8%。中國社科院《經濟藍皮書》預計,若國際經濟不再出現顯著惡化,國內不出現大范圍嚴重自然災害,中國經濟增速將達到8.9%,CPI將上漲4.6%。
轉方式促改革惠民生,“進”是方向
“當前的經濟形勢確實是有非常嚴峻的一面,翹首看中國,這對中國來說又是機遇大于挑戰,不可多得的機遇。”李偉分析認為。
回顧近現代世界經濟發展歷程,中國在經濟、科技發展方面處在相對落后境地。這次中國能與主要國家在一個基本同步的、新的起點上參與科技革命和產業創新,是重大戰略機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繼續抓住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會議指出,進,就是要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在歷史關鍵時期。經濟學界普遍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有兩個趨勢已基本確定:一是經濟增速將逐步有所回落,二是通脹壓力將較長期存在。解決由此引發的問題的關鍵,在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根據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的安排,2012年,國家將編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啟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推進煤炭、鋼鐵等傳統產業兼并重組,發布實施重點產業生產力布局和調整規劃;發布實施“十二五”服務業發展規劃,研究進一步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的支持政策。
“結構調整進展相對較慢,主要是受體制和機制方面的制約。抓住機遇轉變發展方式,要抓住機遇推進改革。”楊偉民說。
2012年,國家將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在推進資源價格改革方面,將試行居民用電階梯價格制度,擇機推出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實施天然氣價格改革試點;更加重視財稅改革,全面推進資源稅改革,穩步推進房產稅改革試點,健全增值稅制度;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細化、落實鼓勵民間投資的各項政策。
“在經濟增速放緩、通脹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尤其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王一鳴強調。
2012年,國家將更加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年新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700萬套以上,確保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4%的目標,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盡快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總體思路等等。
“2012年雖然會困難一些,但我們提出要把這一年作為科技創新年和管理升級年,‘修身養性’。等這段時間調整完后,企業會迎來更加美好的前景。”翁天方信心滿懷。
“十二五”開局良好中國經濟穩中求進
2011年,在新一個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面對著復雜多變的世界經濟形勢帶來的不利影響和國內出現的一些新變化和新挑戰,中國經濟仍然實現平穩較快增長,同時民生保障也進一步完善,實現了“十二五”規劃的良好開局,為明年“穩中求進”的發展總基調奠定了經濟社會基礎。
宏觀調控見效:經濟平穩增長通脹得到抑制
2011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增速均保持在9%以上,全年增速“超九”可期。長期高位運行的CPI增幅從7月開始逐步回落,11月更是回落到14個月以來的新低水平。在全球經濟普遍低迷的情況下,我國國民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通脹形勢得到遏制,這背后體現出的正是政府的宏觀調控在多方面產生效果。
面對逐漸增加的通脹壓力,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成為2011年政府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2011年以來,央行已三次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六次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準備金率,緩解了流動性過剩問題。貨幣政策之外,有關部門還采取擴大農產品供給、疏通物流等措施,使通脹得到抑制。
針對居高不下的房價,今年中央與各地推出一系列嚴厲的樓市調控政策。年初國務院出臺“國八條”,要求各城市合理確定新建住房的價格控制目標,隨后各地紛紛出臺“限購令”“限價令”,一些地方開始進行房產稅試點。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些舉措已開始見效,主要城市樓市成交量正持續回落,部分一線城市一度堅挺的房價開始松動。#p#分頁標題#e#
受原材料、能源等成本上升和外貿受阻等影響,今年部分中小企業出現經營困難,資金鏈斷裂現象時有發生,一些地區民間借貸問題引發關注。對此,相關部門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央行、銀監會提出對中小企業信貸采取差異化監管策略,提高對中小企業不良貸款的容忍度等,并提出一系列稅費減免和金融扶持政策,使中小企業負擔得到減輕,一度甚囂塵上的“倒閉潮”傳言在政策合理引導下不攻自破。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認為,雖然今年我國GDP增速可能比以往兩位數的水平略微下降,但仍保持在9%以上,這在當今世界已屬非常快的增長速度。另外,增速略微下降也符合宏觀調控目標的要求,因為宏觀調控是以抑制通脹為重點的。從今年8月到10月的情況來看,通脹壓力比去年同期均有下降,盡管降速比較慢,但下降趨勢是明顯的。
民生保障有力:財政大力支持政策持續出臺
富國不忘富民。這一年中,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勢頭的同時,民生保障工作也不斷取得新進展,范圍不斷擴大,標準不斷提高,讓更多的民眾能夠更好地分享發展的成果。
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扶貧標準從1274元提升至2300元、個稅起征點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全國保障房建設提前1個月完成今年1000萬套目標任務、前10個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近1100萬人,提前超額完成全年900萬人的目標、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1元,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5875元,分別增長7.8%和13.6%……這一組組鮮活的數字,正是政府在這一年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體體現。
各項民生政策的實施離不開財政資金的大力支持。2011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約占中央財政支出的2/3,其中,用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計10509.92億元,比去年增長18.1%。
有效解決民生問題并非一日之功,關鍵在于保持政策的持續性。目前,仍有多項民生保障政策正醞釀出臺。國務院常務會議已通過《促進就業規劃(2011-2015年)》,明確就業優先戰略;2012年國家將制定實施“十二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完善全民基本醫保制度,推進以縣級醫院為重點的公立醫院改革;有關部門將編制實施“十二五”住房保障規劃,扎實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不久前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將保障和改善民生列為2012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可以預見,2012年的民生工作仍將亮點紛呈,令人期待。
內外壓力仍存,中國經濟如何“穩中求進”
雖然目前我國經濟形勢仍然相對平穩,但當前國際經濟環境仍未好轉,國內經濟發展仍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和問題,未來還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
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2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總基調是“穩中求進”。就是在保持宏觀經濟政策基本穩定、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和社會大局穩定的同時,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十二五”開局良好,可以說已為“穩”奠定了經濟社會基礎,2012年“求進”的三方面工作應如何著手進行?專家學者紛紛建言獻策。
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如何處理好經濟結構中消費和投資的關系尤為重要。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盡管2011年我國在拉動消費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但投資和消費差距還是比較明顯。消費率偏低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十二五”是我國提升消費率的歷史拐點,關鍵在于能不能推進相應的政策調整與體制變革,構建消費主導的格局。這個矛盾不解決,盡管我國在短期內仍然能保持較快的增長,但難以實現中長期的持續發展。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建指出,投資方面需要關注新一輪產能釋放可能在未來帶來的產能過剩。在已經有大量過剩產能的基礎上繼續加大投資,雖然可避免短期衰退的風險,卻會加重未來長期經濟過剩的風險。
在深化改革方面,多個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改革應進一步深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部長余斌認為,2012年改革應該在以下幾個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推進資源要素價格改革;促進雙軌利率向單一市場利率并軌,大力發展面向小微企業發展的中小金融機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形成統一的土地市場;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明年應抓緊時機推進水電氣資源價格的改革。#p#分頁標題#e#
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表示,從21012年來看,一方面稅制方面要進行一些力度較大的改革,如促進服務業的營業稅向增值稅轉型的改革,減輕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成本;努力減輕小微企業稅負等。另一方面,政府職能也要改革,從執法監管更多地向為企業服務轉型。
此外,未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在增加財政支出比例的同時,還要更加重視效果。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表示,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相輔相成。2012年,財政支出應更多地用于民生問題,以提高居民收入,拉動內需增長。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白重恩指出,在民生支出方面,一方面要更加重視效果,比如教育支出,更應該考慮的是公平,重視農村、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另一方面也要重視是否可以持續,要考慮到我國今后將進入老齡化社會,未雨綢繆。
在復雜局面里“穩中求進”
2011年已成歷史,在國際金融危機再掀波瀾、國內經濟運行遭遇新挑戰的復雜局面中,中國經濟總體上保持了良好發展。
2012年正待開創,中國經濟將在這一年面臨怎樣的國內外環境?應該怎樣應對?會呈現出怎樣的發展態勢?
內外環境更加復雜嚴峻,但經濟基本面未變
“從(2011年)10月份開始,海外訂單驟降,而內銷受房地產調控影響越來越明顯,2012年企業的經營壓力會很大。”中國民企500強、室內裝飾材料供應商浙江德華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行政部主任翁天方告訴記者。
國內部分企業在2011年遭遇的經營難題,已經預示了2012年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環境。
“2012年經濟形勢異常復雜嚴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判斷,受歐美債務危機沖擊,世界經濟風險很大;中國出口增速將明顯降低,內需彌補外需任務艱巨。
入世十年的中國經濟,已與世界經濟融為一體。國際金融危機仍在持續發展,這是發達國家金融財政體制、發展模式等深層次矛盾長期積累的爆發,解決起來需要相當的時間。
“從2012年開始,也許要延續5到10年,全球經濟是低迷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預計。
聯合國日前發布的報告預測,2012年發達經濟體經濟將陷入泥潭,新興經濟體也無法獨善其身,全球經濟正在“二次衰退”的懸崖邊上“蹣跚前行”。報告把對2012年世界經濟增速的預計從半年前的3.6%下調到2.6%。
對于世界第二大出口國中國而言,將在較長時期面臨嚴峻的外部環境。從內部環境看,2012年中國經濟發展也面臨新情況新問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概括為:需求增長存在下行壓力,物價上漲壓力仍然較大,節能減排形勢十分嚴峻,一些領域風險隱患逐步顯現。
專家分析認為,要素成本持續上升、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制約了未來投資的增長。而汽車、住房消費將低速增長,新的消費熱點一時難以形成。成本推動的價格上漲呈長期化趨勢,加之全球流動性充裕,通脹壓力依然較大。部分在建項目資金緊張,實體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扶持。
然而,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并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對于這一點,應當保持堅定的信心。
“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我國仍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運行的基本面是好的,進一步發展具備不少有利條件。”張平認為。
穩政策穩增長穩物價,“穩”是基礎
“現在用工成本越來越高,工人招不滿,我們7條生產線只有4條半在開工。希望政策上能給企業發展更多幫扶,給企業吃顆‘定心丸’。”臺灣麥斯集團南寧鞋業項目負責人張元亨說。
面對復雜嚴峻環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穩中求進”作為2012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總基調。會議指出,穩,就是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基本穩定,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在國內外經濟形勢不發生根本性大變化的情況下,不對宏觀政策做大的方向性調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說,2011年中國經濟運行總體良好,沒有必要在2012年對政策進行方向性調整。
經濟學界普遍預計,2011年中國經濟增速將略高于9%,而一度快速上漲的居民消費價格(CPI)也轉為回落,這些都為2012年中國經濟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12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把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諧更好地結合起來。
“2011年增速下滑是主動調控的結果,但也不能忽視世界經濟低迷對經濟下滑影響的可能在加劇。所以2012年要‘穩增長’,但還沒有到‘保增長’的階段。”楊偉民分析認為。
2012年的中國經濟,面臨著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物價上漲壓力并存的雙重壓力,決策更加需要統籌協調。
“物價回穩的基礎不是很牢固,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依然存在,所以貨幣政策不能轉向寬松,但可針對中小企業的困難進行預調微調,同時更多發揮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院副院長王一鳴分析道。#p#分頁標題#e#
最近一段時期以來,一系列鼓勵金融機構向小微企業貸款、降低小微企業稅負的政策措施密集出臺,增值稅擴圍試點2012年在上海開展。日前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更是傳來消息,2012年將對小微企業實施所得稅優惠政策。
多數經濟學家和機構對2012年中國經濟增速的預計高于8%。中國社科院《經濟藍皮書》預計,若國際經濟不再出現顯著惡化,國內不出現大范圍嚴重自然災害,中國經濟增速將達到8.9%,CPI將上漲4.6%。
轉方式促改革惠民生,“進”是方向
“當前的經濟形勢確實是有非常嚴峻的一面,翹首看中國,這對中國來說又是機遇大于挑戰,不可多得的機遇。”李偉分析認為。
回顧近現代世界經濟發展歷程,中國在經濟、科技發展方面處在相對落后境地。這次中國能與主要國家在一個基本同步的、新的起點上參與科技革命和產業創新,是重大戰略機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繼續抓住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會議指出,進,就是要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在歷史關鍵時期。經濟學界普遍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有兩個趨勢已基本確定:一是經濟增速將逐步有所回落,二是通脹壓力將較長期存在。解決由此引發的問題的關鍵,在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根據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的安排,2012年,國家將編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啟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推進煤炭、鋼鐵等傳統產業兼并重組,發布實施重點產業生產力布局和調整規劃;發布實施“十二五”服務業發展規劃,研究進一步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的支持政策。
“結構調整進展相對較慢,主要是受體制和機制方面的制約。抓住機遇轉變發展方式,要抓住機遇推進改革。”楊偉民說。
2012年,國家將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在推進資源價格改革方面,將試行居民用電階梯價格制度,擇機推出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實施天然氣價格改革試點;更加重視財稅改革,全面推進資源稅改革,穩步推進房產稅改革試點,健全增值稅制度;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細化、落實鼓勵民間投資的各項政策。
“在經濟增速放緩、通脹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尤其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王一鳴強調。
2012年,國家將更加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年新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700萬套以上,確保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4%的目標,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盡快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總體思路等等。
“2012年雖然會困難一些,但我們提出要把這一年作為科技創新年和管理升級年,‘修身養性’。等這段時間調整完后,企業會迎來更加美好的前景。”翁天方信心滿懷。
“十二五”開局良好中國經濟穩中求進
2011年,在新一個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面對著復雜多變的世界經濟形勢帶來的不利影響和國內出現的一些新變化和新挑戰,中國經濟仍然實現平穩較快增長,同時民生保障也進一步完善,實現了“十二五”規劃的良好開局,為明年“穩中求進”的發展總基調奠定了經濟社會基礎。
宏觀調控見效:經濟平穩增長通脹得到抑制
2011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增速均保持在9%以上,全年增速“超九”可期。長期高位運行的CPI增幅從7月開始逐步回落,11月更是回落到14個月以來的新低水平。在全球經濟普遍低迷的情況下,我國國民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通脹形勢得到遏制,這背后體現出的正是政府的宏觀調控在多方面產生效果。
面對逐漸增加的通脹壓力,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成為2011年政府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2011年以來,央行已三次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六次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準備金率,緩解了流動性過剩問題。貨幣政策之外,有關部門還采取擴大農產品供給、疏通物流等措施,使通脹得到抑制。
針對居高不下的房價,今年中央與各地推出一系列嚴厲的樓市調控政策。年初國務院出臺“國八條”,要求各城市合理確定新建住房的價格控制目標,隨后各地紛紛出臺“限購令”“限價令”,一些地方開始進行房產稅試點。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些舉措已開始見效,主要城市樓市成交量正持續回落,部分一線城市一度堅挺的房價開始松動。#p#分頁標題#e#
受原材料、能源等成本上升和外貿受阻等影響,今年部分中小企業出現經營困難,資金鏈斷裂現象時有發生,一些地區民間借貸問題引發關注。對此,相關部門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央行、銀監會提出對中小企業信貸采取差異化監管策略,提高對中小企業不良貸款的容忍度等,并提出一系列稅費減免和金融扶持政策,使中小企業負擔得到減輕,一度甚囂塵上的“倒閉潮”傳言在政策合理引導下不攻自破。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認為,雖然今年我國GDP增速可能比以往兩位數的水平略微下降,但仍保持在9%以上,這在當今世界已屬非常快的增長速度。另外,增速略微下降也符合宏觀調控目標的要求,因為宏觀調控是以抑制通脹為重點的。從今年8月到10月的情況來看,通脹壓力比去年同期均有下降,盡管降速比較慢,但下降趨勢是明顯的。
民生保障有力:財政大力支持政策持續出臺
富國不忘富民。這一年中,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勢頭的同時,民生保障工作也不斷取得新進展,范圍不斷擴大,標準不斷提高,讓更多的民眾能夠更好地分享發展的成果。
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扶貧標準從1274元提升至2300元、個稅起征點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全國保障房建設提前1個月完成今年1000萬套目標任務、前10個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近1100萬人,提前超額完成全年900萬人的目標、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1元,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5875元,分別增長7.8%和13.6%……這一組組鮮活的數字,正是政府在這一年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體體現。
各項民生政策的實施離不開財政資金的大力支持。2011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約占中央財政支出的2/3,其中,用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計10509.92億元,比去年增長18.1%。
有效解決民生問題并非一日之功,關鍵在于保持政策的持續性。目前,仍有多項民生保障政策正醞釀出臺。國務院常務會議已通過《促進就業規劃(2011-2015年)》,明確就業優先戰略;2012年國家將制定實施“十二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完善全民基本醫保制度,推進以縣級醫院為重點的公立醫院改革;有關部門將編制實施“十二五”住房保障規劃,扎實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不久前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將保障和改善民生列為2012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可以預見,2012年的民生工作仍將亮點紛呈,令人期待。
內外壓力仍存,中國經濟如何“穩中求進”
雖然目前我國經濟形勢仍然相對平穩,但當前國際經濟環境仍未好轉,國內經濟發展仍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和問題,未來還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
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2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總基調是“穩中求進”。就是在保持宏觀經濟政策基本穩定、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和社會大局穩定的同時,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十二五”開局良好,可以說已為“穩”奠定了經濟社會基礎,2012年“求進”的三方面工作應如何著手進行?專家學者紛紛建言獻策。
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如何處理好經濟結構中消費和投資的關系尤為重要。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盡管2011年我國在拉動消費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但投資和消費差距還是比較明顯。消費率偏低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十二五”是我國提升消費率的歷史拐點,關鍵在于能不能推進相應的政策調整與體制變革,構建消費主導的格局。這個矛盾不解決,盡管我國在短期內仍然能保持較快的增長,但難以實現中長期的持續發展。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建指出,投資方面需要關注新一輪產能釋放可能在未來帶來的產能過剩。在已經有大量過剩產能的基礎上繼續加大投資,雖然可避免短期衰退的風險,卻會加重未來長期經濟過剩的風險。
在深化改革方面,多個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改革應進一步深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部長余斌認為,2012年改革應該在以下幾個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推進資源要素價格改革;促進雙軌利率向單一市場利率并軌,大力發展面向小微企業發展的中小金融機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形成統一的土地市場;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明年應抓緊時機推進水電氣資源價格的改革。#p#分頁標題#e#
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表示,從21012年來看,一方面稅制方面要進行一些力度較大的改革,如促進服務業的營業稅向增值稅轉型的改革,減輕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成本;努力減輕小微企業稅負等。另一方面,政府職能也要改革,從執法監管更多地向為企業服務轉型。
此外,未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在增加財政支出比例的同時,還要更加重視效果。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表示,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相輔相成。2012年,財政支出應更多地用于民生問題,以提高居民收入,拉動內需增長。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白重恩指出,在民生支出方面,一方面要更加重視效果,比如教育支出,更應該考慮的是公平,重視農村、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另一方面也要重視是否可以持續,要考慮到我國今后將進入老齡化社會,未雨綢繆。
分享:
上一篇:新一輪金融改革將成重要議題
瀏覽排行 最新發布
- 01衛生部:研究血液制品 ...2019-11-04
- 02中國人民銀行發放61 ...2019-11-04
- 03民政部擬規定基金會重 ...2019-11-04
- 04應健全保障房建設投融 ...2019-11-04
- 05全國金融工作會議1月 ...2019-11-04
- 06陶瑞芝:鼓勵央企向上 ...2019-11-04
- 07半月談:把脈2012 ...2019-11-04
- 08上海市房管局副局長龐 ...2019-11-04
- 09通用航空業補貼即將落 ...2019-11-04
- 01資產審計之銀行存款收 ...2019-11-04
- 02資產審計之審查現金收 ...2019-11-04
- 03資產增減變動審計2019-11-04
- 04溫家寶元旦到湖南看望 ...2019-11-04
- 05北京今年將試點家具以 ...2019-11-04
- 062012年經濟領域新 ...2019-11-04
- 07北京市屬國企2011 ...2019-11-04
- 08生肖郵票帶動整體郵市 ...2019-11-04
- 09非美貨幣上漲金價高位 ...2019-11-04